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查警号
宇新网 首页 工作报道 心理矫治 查看内容

对劳教场所心理矫治民警心理矫治能力构成的思考

2007-6-14 11:2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018| 评论: 0|原作者: 湖南省邵阳市劳教所 唐友忠|来自: 司法网

摘要: 【内容摘要】随着劳教工作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种新型的改造手段——心理矫治已在各劳教场所全面推开,由于这项工作起步较晚,加上心理矫治民警的经验不足、专业技能有限,其矫治功能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本文试就心理 ...
【内容摘要】随着劳教工作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种新型的改造手段——心理矫治已在各劳教场所全面推开,由于这项工作起步较晚,加上心理矫治民警的经验不足、专业技能有限,其矫治功能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本文试就心理矫治民警心理矫治能力的构成做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劳教场所 心理矫治民警 心理矫治能力 构成

随着劳教工作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种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理念的新型矫治手段——劳教人员心理矫治正在全国劳教系统全面推开。这不只是引进了一种科学的教育矫治手段,更是引进了一种全新的劳教执行理念。笔者认为,要构筑完善的心理矫治体系,充分发挥心理矫治的教育挽救功能,心理矫治民警的心理矫治能力是关键,具体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对劳教人员心理特征的知觉与判断的能力

心理矫治民警对劳教人员进行心理矫治,是以对劳教人员的心理特征的了解为基础的。心理矫治民警只有准确了解、把握、判断劳教人员的心理特征,才有可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促使他们改变认知、情绪和行为,完善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重返社会培养健全的心理品质。因此,在掌握劳教人员心理特征的过程中,心理矫治民警获取有关劳教人员信息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心理矫治民警获取劳教人员信息的能力必须以其知觉和判断为基础。

一、心理矫治民警对劳教人员心理特征的全面知觉和准确判断是其有效实施心理矫治的前提

劳教人员作为心理矫治对象,不论是自己主动求助的还是被动介入的,心理矫治民警都要对其心理特征进行知觉和判断,这是实施心理矫治的前提。首先,劳教人员因其年龄、家庭状况、受教育程度、社会关系、性格特征、问题特征以及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的不同对心理矫治民警会有不同的要求和反应。心理矫治民警不仅要知觉能容易观察到的劳教人员的外在表现,如言语、学习、劳动、日常行为表现等,而且要知觉不易直接察觉到的劳教人员的内在表现,如思想认识、情绪状态、人格倾向等,这需要心理矫治民警有较高的知觉水平,才能发现劳教人员的心理特征,并据此做出准确的判断。其次,心理矫治民警对劳教人员全面、客观、深入的知觉和准确判断有助于正确预测劳教人员在今后改造中的心理行为倾向,从而做到:一是可以为下一步采取相应的矫治措施提供依据,二是可以为进一步做好劳教人员心理矫治工作积累经验。而心理矫治民警的预测又必然是建立在其对劳教人员的知觉、判断的基础上的。所以,心理矫治民警对劳教人员心理特征的知觉和准确判断是其有效实施心理矫治的前提。

二、心理矫治民警了解劳教人员心理特征的途径

中国人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羞于将自己的内心向他人敞开,甚至对于他人善意的帮助也本能地防御或抗拒。所以古人云:“知人之难,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劳教人员虽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置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于不顾,直泄心底欲望,为心理矫治民警了解其心理轨迹提供了一条通道,但要全面、深入的了解其内在心理特征,还需通过多种途径。

1、观察法。观察是心理矫治民警主要通过“三大现场”及面对面接触时有目的地观察劳教人员的外在表现从而了解劳教人员的过程。但由于劳教人员是被强制性地接受教育改造,受到法律法规、所规所纪的种种约束和限制,有些外显行为不一定都是发自内心的,往往带有强迫性和掩饰性,因此,观察到的信息要和其它方式获得的信息结合起来。

2、调查法。调查是心理矫治民警通过访谈(访谈对象包括劳教人员本人、家人、亲友、同教、包教民警等)、问卷、查阅档案资料等途径来获取劳教人员的有关信息。特别要提到的是,了解劳教人员的早期记忆极为有用,原因有二:其一,它包含了个体对自己及其境况的最初估计,这是他第一次对自己几乎完整的概念,也是第一次对自己最初的要求;其二,这是他的主观起点,是他的自传的开端。了解劳教人员早期记忆的重要性,就在于它们揭示了个体的基本人生观、与他人的关系、对处境的态度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为心理矫治民警找到一把打开其整个人格的钥匙。因此,调查与观察相比,更有针对性,能够得到更多、更为深刻的信息。

3、产品分析法。产品分析是心理矫治民警根据对劳教人员的活动产品(作业、试卷、改造心得、改造日记等)的分析来获取劳教人员有关信息的过程。这种方法对提示劳教人员的心理特征有一定意义。因为生产成品、作业、试卷、改造心得、改造日记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劳教人员的情绪、态度、愿望以及今后的打算等等。当然,采用活动产品分析法时,心理矫治民警不仅要分析劳教人员的活动产品,更要注意分析产品的活动过程。因为劳教人员的心理特征不仅表现在活动产品上,更表现在制造产品的过程中。

4、梦的分析法。人不论是在做梦还是在清醒状态,人格都毫无二致。但是在梦中,社会要求的压力较弱,又因为防戒和隐藏少了,人格就会暴露无遗。因此,通过对劳教人员梦境的解释,可以了解其处境、情绪、性格及心理状态。另外,在梦的解释过程中,通过讲明道理,疏导感情,并予以适宜的心理疗法,不仅可以令其烦恼的梦逐渐减少和消失,睡眠恢复正常,而且可以使许多伴随症状随之消失。解梦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心理矫治方法,笔者曾多次用解梦法矫正过多名劳教人员的心理问题,效果良好。

5、测量法。测量方式是心理矫治民警利用相关问卷、量表对劳教人员各方面的心理品质或人际关系进行鉴定,从而获取有关信息。这种方式能够使心理民警在短时间内获取劳教人员比较客观、准确的信息。
掌握知觉劳教人员心理特征的不同途径,了解其存在的优缺点以及使用的时机,可以促使心理矫治民警知觉水平的提高。心理矫治民警在实施心理矫治过程中,要了解可能影响自己知觉偏差的因素,加以克服,不断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和理论素养,使知觉水平更客观、更全面、更科学。

对劳教人员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的能力

在“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这一理念逐渐被人们接受的同时,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成为人们特别是心理学专家所关注的焦点。但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并无一个普遍模式。对于不同的人,心理健康表现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所反映出的心理健康特点亦可不同。在劳教场所心理矫治实践中,心理矫治民警所持的劳教人员心理健康标准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上级权威部门对劳教人员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为依据;另外一种是心理矫治民警以自己观念中所持有的劳教人员心理健康标准为依据。心理矫治民警作为心理矫治的实施者,他们所持有的标准决定了其所采取的策略以及矫治的结果,心理矫治民警对心理健康标准的不同认识,导致他们采取不同的问题解决方式。

(一)上级权威部门对劳教人员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

随着心理矫治的深入推广,它愈来愈发挥出其它教育改造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教育挽救功能,因而倍受各劳教单位和各级领导的重视,许多省市劳教工作管理机关纷纷组织本系统心理学专业人士并借用社会(相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力量,编写劳教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湖南省劳教局在其编写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书中,根据本省劳教人员表现出来的普遍的心理现象,把劳教人员的心理健康标准量化为七个方面:(1)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2)能正视现实,接纳他人;(3)能协调、控制好情绪,心境良好;(4)具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改造目标;(5)对社会、对家庭有责任心;(6)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7)有独立、自主的意识。虽然不尽完善,但科学性、针对性、指导性比较强,不失为心理矫治民警实施心理矫治的理论依据。

(二)日前劳教场所心理矫治民警对劳教人员心理健康标准的观点

从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劳教人员心理矫治工作在各劳教场所还处在起步阶段,对心理矫治的特殊性认识还不够,对劳教人员心理健康标准的观点还很不完善。

1、判断劳教人员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不科学

从劳教场所心理矫治的现状来看,心理矫治民警判断劳教人员心理健康的维度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服从意识为主的在所行为,如认罪认错、遵规守纪、服从管教等;二是以完成生产任务为主的劳动行为,如积极参加生产劳动、爱护生产工具、原材料等;三是以品行为主的处事行为,如尊敬民警、团结同教、不挑拨离间、不偷盗公私财物等;四是以心理特征为主的个体行为,如不对抗改造、没有异常行为表现等。劳教场所非常注重劳教人员的外显行为,其中,又以是否按时完成生产指标、是否破坏场所管理秩序、是否有逃跑思想作为评价劳教人员的主要依据,而对劳教人员的内在心里则重视不够。

2、判断劳教人员心理健康标准的途径不全面

一是感性多于理性。心理矫治民警往往以劳教人员的外在表现为标准,凭自己的感性经验来判断劳教人员的心理是否健康,而不是有意识地从人的各个维度严格地去区分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问题。二是主观大于客观。表现为心理矫治民警在没有全面、深入、客观地了解劳教人员心理特征的情况下,凭自己的主观感觉或臆测就认定劳教人员心理健康与否。三是片面多于综合。主要表现为过分依赖心理测量工具,对测量结果深信不疑,不与其它途径得来的信息相对照,片面地做出判断。

3、判断劳教人员心理健康标准的尺度不规范

一是把法律法规、所规所纪的要求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混淆。表现为:(1)重视劳教人员中不服管教、打架斗殴、偷盗、拉帮结伙等现实改造表现,忽视焦虑、抑郁、孤僻、强迫等心理异常表现。前者危害的是场所的管理秩序,后者危害的是劳教人员本人。而后者的不健康程度大于前者,但往往得不到关注和干预。(2)重视行为问题,忽视人格问题。(3)重视外在原因,忽视内在原因。二是有些心理矫治民警对劳教人员中的某些不良行为表现,到底属于思想问题、道德问题还是心理问题还存在模糊认识。

三、正确的观点应该是改变、适应与发展

到底心理矫治民警在心理矫治中应该掌握什么样的标准呢?笔者认为,以上级权威部门统一制定的理论标准为基础,结合劳教人员在改造过程中心理变化的特征的标准才是心理矫治民警实施心理矫治所应持有的标准。因为劳教场所是一个实施强制性教育改造的执法机关,且实行不同处遇的管理模式,因此,在考虑劳教人员的心理是否健康时应该考虑到劳教人员心理变化的阶段特征。某一标准在一定时期适用,但在其它阶段可能就过于苛刻或过于宽松,例如,有些劳教人员在入所教育阶段产生的恐惧、焦虑、孤独等不良心理体验,以理论标准来评定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实际上却是服教过程中的必然经历,是正常反应;但这些反应如果出现在半开放式或开放式管理阶段,就一定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所以,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具有特定性。对于劳教人员来说,改变、适应与发展应是制定标准的依据。
解决劳教人员实际心理问题的能力

心理矫治作为一种改造劳教人员的手段,其目的是要通过改变劳教人员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完善他们的人格,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致重新违法犯罪。因此,知觉与判断劳教人员的心理特征,认识劳教人员的心理健康标准,最终要落实到解决劳教人员实际心理问题上来。解决劳教人员的实际心理问题是心理矫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心理矫治民警的这种能力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解决劳教人员的心理问题,要以建立和谐的矫治关系为前提

尊重、理解、接纳劳教人员,建立相互信赖和谐相处的矫治关系是解决劳教人员心理问题的必要条件。如果劳教人员不感兴趣、不合作,任何高明的心理矫治民警都只能是无所作为。在心理矫治中,心理矫治民警既要严格遵守平等交友、保持中立、不包办代替、为来访劳教人员保守秘密等原则,又要善于运用贯注、倾听、沉默、宣泄、探讨、面质、支持等技术,还要真正做到爱心、耐心、诚心、虚心、细心。惟有如此,劳教人员才会无所顾忌,袒露心声,矫治双方才能心灵相通,情感相融,为矫治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解决劳教人员的心理问题,要以心理矫治民警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条件

在对劳教人员的心理矫治中,心理矫治民警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矫治效果。尽管心理矫治民警在矫治中主要运用专业的沟通技巧影响劳教人员,然而,这些沟通的语言技巧是无法与一个人的认知、情感等心理素质和以诚相见、平等待人、真诚奉献等职业道德相分离的。当心理矫治民警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不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劳教人员,甚至对劳教人员存在歧视和偏见时,不仅这些沟通技巧难以掌握,而且即使掌握了也难以对劳教人员发挥积极影响。因此,要解决劳教人员的心理问题,心理矫治民警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这样,劳教人员才会在你的激发和鼓励下发生改变、重新适应和求得发展。

(三)解决劳教人员的心理问题,要以劳教人员自我面对问题为目标

在心理矫治关系中,心理矫治民警只是起着“助动者”的角色,改变的真正主宰是劳教人员自己。通过矫治双方真诚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心理矫治民警对劳教人员做出积极的、建设性的反应,促使劳教人员接受新的信息;进而能正确面对自己认知、情绪和行为存在的问题进而反思问题,积极寻找问题的根源,并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然后学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举一反三,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从容面对,不致再引发心理问题。可见,心理矫治的过程既是解决劳教人员心理问题的过程,也是促进劳教人员成长的过程,还是培养劳教人员适应社会能力的过程。
实践证明,劳教人员“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心理矫治民警只要准确把握劳教人员的心理特征,不断探索科学的矫治方法,并付出热情和汗水,劳教人员心理矫治工作就能卓有成效,并不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豁然著:《心理好医生》,中国古籍出版社,2002。
2、陈智著:《心理咨询》,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3、(奥)阿尔费雷德·阿德勒著,周朗译:《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4、张同延著:《梦的解析》,广东出版社,2001。
5、李世棣等著:《犯罪心理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6。
6、马立骥主编:《心理评估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7、湖南省劳教局:《心理健康教育》。
8、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民族出版社。

QQ|本站简介|联系我们|手机版|宇新科技 手机(V):13904299632 21122402000158 辽ICP备14018580号

GMT+8, 2024-4-19 10:55 , Processed in 0.01817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