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查警号
宇新网 首页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劳教人员自伤自残浅析及对策

2007-8-15 16:2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58| 评论: 0|原作者: 四川省成都戒毒劳教所 付红宇|来自: 司法网

摘要: 劳教人员自伤自残是劳教人员破坏监管改造秩序、逃避惩罚的极端形式,这种违法犯罪给监管秩序带来极大的危害,造成不可估量的潜在威胁。近几年来,随着劳教所监管条件的不断改善,劳教脱逃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然而围绕 ...
劳教人员自伤自残是劳教人员破坏监管改造秩序、逃避惩罚的极端形式,这种违法犯罪给监管秩序带来极大的危害,造成不可估量的潜在威胁。近几年来,随着劳教所监管条件的不断改善,劳教脱逃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然而围绕劳教人员自伤自残的事件却没有减少,相反还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为什么在监管条件日趋改善,管理方式日趋文明的今天,还有那么多劳教人员自伤自残呢?本文从劳教人员自伤自残的动机出发,对劳教人员的自伤自残心理作一浅显的分析,并指出预防及对策。

一、劳教人员自伤自残的动机的形成:

动机是指推动和维护人的活动的心理动因。一个人的动机,总是同他满足自己的需要紧密相关的,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推动人去行动,以满足需要的内心起因。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并达到一定的目的。动机是激励人行为的内部动力。①目的是人通过自己的行为所希望达到的后果;②动机产生于人的需要,需要激发动机。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根据需要的对象,可将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根据需要的起源来划分,可归纳为两个方面:①人所共有的生理心理需求。劳教人员同样有着人所共有的生理心理需求,这类需求包括吃、喝、休息、娱乐、御寒、性生活等。②人所共有的一般的社会心理需求。这在劳教人员中也同样存在,这类需求包括:劳动、学习、交往、友谊、自尊心、好胜心、对家庭的眷恋、对友谊的渴求、不同程度的道德感、某些行为习惯和定势等。人的需求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无限的,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具有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人能根据社会客观情况不断建立新的平衡,而不具有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人平衡被打破,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违法犯罪动机。

(一)由生理心理需求引起的自伤自残动机。

生理、心理的需求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个人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在其大脑中的反映。需要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和一切积极性的源泉,换言之,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个体如果没有需要,生命也就停止了。

1、好逸恶劳,贪恶所外生活的需求引起的自伤自残动机。

近几年来,劳教所物质生活水平与过去相比有了大幅度的改善,但是和外面社会相比仍有天壤之别,特别是不少劳教人员在社会上过贯了灯红酒绿的生活,怕苦怕累,好逸恶劳思想严重,对劳教所清苦、枯燥、约束严格的生活不能习惯。过分留恋和追求从前所外的生活方式。如果这种需要和恋旧心理长期占据在其心理结构中,一旦被激发,在脱逃无望的情况下,便会促使劳教人员形成自伤自残的动机。

2、为满足性的需要所引起的自伤自残的动机

由于有性淫乱史,性体验较深刻,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其意识活动中,性表象仍不 时闪现,频繁地出现性冲动。劳教人员教期较短,这类需要诱发自伤自残动机的劳教人员现阶段并不常见。劳教人员张××因嫖娼而被劳教。经常以剪贴画报上的女人图象,翻阅小说里男欢女爱的细节描写来寻求代偿性满足。在改造过程中,表现不好而被延长劳动教养期限,不能兑现给女友亲自过生日,在承诺的时间内厮守在一起而无望,不惜以自伤自残来要挟干警。

(二)由社会性需要引起的自伤自残动机

1、情感的需要所引起的自伤自残动机

人是社会的人,离不开亲人和朋友的支持。劳教人员在劳教所内失去了人身自由,在情感上对家庭表现出极大的关切,特别是对父母、妻子、儿女的情感十分眷恋,一旦家中发生家庭变故或其他情况(如父母亡故、妻子离婚、女友分手等),劳教人员的人际关系走到最低谷,从而导致心境恶劣,亲情的断裂也折断了劳教对前途的希望。在逃脱无望的基础上,处于情感的需求,产生自伤自残的动机,如劳教人员张××,与母相依为命,在得知母亲去世的情况下,感情无从寄托,生活产生绝望,产生自伤自残。彝族劳教吉××,性格比较孤僻,加之又不讲卫生,许多劳教学员都不愿与之交往,也不愿与之同室居住,人际关系陷入最低谷。在习艺车间乘包夹人员不注意,吞食铁钉而自伤自残。

2、逃避惩罚的需要引起自伤自残动机

这种需求引发的动机,在现阶段劳教人员中较为常见,自伤自残可以导致所外就医或所外执行,从而逃避法律的惩罚或追究。劳教人员文××因有轻微的脑供血不足,不符合所外就医的条件。该员为达到目的,不惜自伤自残。

3、安全需要所引起的自伤自残动机

安全是人最重要的基本要求,劳教人员作为人也毫无列外的。如果劳教人员中有牢头狱霸行为,使劳教人员长期处于被欺凌的角色,而在隐蔽的情况下,为了逃避这种欺凌,维护自己的安全就极易产生自伤自残的动机。如劳教人员赵××,因年龄小,身体弱,长期被劳教人员欺负,觉得没有出路,进而自伤自残,其目的是通过自伤自残的方式来引起民警和领导对他的关注,从而解决被欺负的问题,使之得到有效的保护。

4、某些行为习惯的需求引起自伤自残的动机

人的行为习惯从心理学上讲,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劳教人员由于长期在社会上形成怕苦怕累、好逸恶劳的行为习惯,而劳教人员的这种行为习惯形成动力定型,同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习艺劳动是劳教场所教育挽救劳教人员的一种必要的、扶助的手段,而劳教所内的反差是少数劳教人员甚至不惜自伤自残来达到抗拒劳动的目的。

5、报复的需要引起的自伤自残的动机

劳教人员报复的对象往往使劳教所的值班员、同教中出卖自己的“叛徒”、欺负自己的劳教,这类劳教人员出于报复的需要,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如生产车间),借助于一些特殊的工具(如榔头、剪刀等),乘所报复对象不注意,先将其刺伤,然后再自残,已达到报复的需要和满足。

二、心理特征

外在表现:情绪明显焦躁不安、行为怪异、进入抑郁状态、沉默少语、食欲不振、失眠、孤僻自闭。

劳教人员的心理特征直接表现为矛盾的心理斗争、一方面他自己有强烈的需求,另一方面所归队纪的约束是个体意识到自伤自残的后果,这两种动机的斗争是劳教人员心理十分矛盾。劳教人员在自伤自残定型后,都会产生很强的防卫心理、对自己的行为保密,就是民警找其谈话劳教人员也不愿意多谈,而一旦在特殊的场合、特殊的时间,便实施自伤自残。

三、预防和对策

(一)加强心理健康卫生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还应是在肉体、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完全良好。”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劳教人员心理的问题与病态反映逐渐凸现出来,这不仅影响和支配着劳教人员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也阻碍着劳教人员重新社会化的进程,开展心理健康卫生教育,使劳教学员能从中学习认识和接纳自己,帮助劳教人员去认识自己的需要、心理的困扰,尊重其积极性,挖掘其改造潜力,是一种促使劳教人员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劳动教养工作的目的就是将劳教人员改造成“守法公民”这一目标。这就需要在运用常规手段改造劳教人员的同时还必须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卫生教育。

(二)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与核心。以人为本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劳教工作民警层面,要充分依靠广大民警,大力发扬主人公精神,充分调动广大民警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他们自觉把自己融入劳教管理工作之中,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对劳教之间发生的问题和所反映的问题要及时地解决和处理,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二是劳教人员方面。要维护劳教人员的合法权益,使劳教人员自觉地融入到改造当中,从而达到教育、感化、挽救的最佳效果。

(三)建立预防应对机制

1、预防的措施主要有两点:

(1)进攻性措施。是劳动教养管理机关在对劳教人员心理进行预测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的管理与教育改造手段,消除劳动教养人员的自伤自残心理,将劳教人员自伤自残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2)防守性措施。是指强化劳动教养场所管理工作,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完善安全设施,防止劳教人员自伤自残。

2、运行机制

运行活动是体系实施的关键工作,又确定运行程序和管理制度后,运行过程应该施加控制,尤其是重要安全因素的活动进行控制,采取积极适当的措施减少它们可能对安全造成的隐患。如劳教人员在自伤自残前,表现的特征在思想上有波动,主管警官的工作力度显得尤为重要,主管警官主动实施了谈心、交流等行为,就可以消除潜在的危机;如对打架的学员,在处理程序上,就不能只停留在两人不再打架的层面上,而应该在制止的基础上,找到大家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法,避免事故恶化。

QQ|本站简介|联系我们|手机版|宇新科技 手机(V):13904299632 21122402000158 辽ICP备14018580号

GMT+8, 2024-5-16 05:12 , Processed in 0.01863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