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查警号
宇新网 首页 文学之窗 查看内容

老树不知岁时

2010-3-1 12:5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28| 评论: 0

春天到了,春风抚摸着大地,象柳丝的飘拂,春风吹绿了山岗,吹绿了平原,到处撒播着温暖。在这温柔之中,我懒洋洋地坐在书房里,无聊地翻看着那陈年旧照。忽然,两张发黄的场庆50周年、60周年众人合影的老照片,激起了我的活跃“细胞”。在两张照片上,同一个人跳入了我的眼睑,使我敬意油然而生。这位叫刘忠志的老人,虎年87岁,从副所长职位上退下来后,没有闲着,经常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等,给学生、青年、民警、职工和劳教学员作报告,进行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红色教育。他乐在其中,笑对夕阳,曾获得司法行政一级金星荣誉章。记得北京中心公园有副对联,其下联为“老树不知岁时”,这话用在刘忠志老人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

家庭贫穷,上不起学,出外做工,打抱不平,揍其“鬼子”,为了活命,参军入伍,身负多伤,不怕牺牲,为的是中国人民得解放。

1923年,刘忠志出生于山东烟台。从小家里很穷,上不起学,年纪小小的就随大人给地主放牛,糊个嘴。

1940年,他17岁,长成大小伙儿,为给家挣点吃的,他去电车厂做工,和两个日本伪装特务混在一起干活。日本人吃得饱,中国人吃不饱,他十分清楚其中缘由,是日本侵略中国造成的,他受到很深的刺激,激发出强烈的爱国情怀,期望有一天能揍日本兵一顿,出出中国人的气。

机会终于来了。一天,在送煤回来的路上,他遇到两个日本人在调戏两名国高生(初中生),几个中国人在远远看着,由于惧怕日本人,不敢上去制止。路见不平有人铲,事见不公有人管。刘忠志气不打一处来,跑过去一拳就狠狠打在一个日本人的鼻子上,吓得两个日本人仓皇逃窜。

打了日本人,他是要报复的。刘忠志知道只有参军才能摆脱厄运。他只好离开日本人开的工厂,单衣单衫,从山东沿海往北跑,一边要饭一边找八路军。每天他忍饥挨饿,吃野果,喝脏水,那黑那住,破庙、大树上、草丛中,是他睡觉的地方。一月后,他跑到内蒙边境,看到一个部队在吃饭,饿的他顾不上那么多,上去就抢了一个馍。当兵的“唔哩唔啦”地喊着要揍他,被一个中国翻译制住了。从翻译口中他知道那是帮中国人打日本兵的苏联红军。在翻译的帮助下,他随红军参加了解放锦州战役。不给他发枪,他赤手空拳从敌人身后,用大石头砸敌人,夺了一支枪。苏联红军称其为“拼命三郎”。

1941年,打沈阳时,他初生牛犊不怕死,往上冲锋时,子弹打在腿上,他用绷带一缠,爬起来就往上冲。轻伤不下火线。

沈阳解放后,北京的李运昌司令把他推荐给八路军。从此,他真正参加了自己的军队。

1945年冬天,他随部队到山海关。就在此时,国民党从葫芦岛、秦皇岛调兵包围了山海关,围困在北山66夜。他们困难不怕,天寒地冻不怕,按照毛主席的游击战术,与敌人在山上周旋,乘其不备,打击敌人,终于取得以少胜多的游击战争胜利,被提升为排长。

1948年,平津战役中,他与华北野战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按照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作战方针,以优势兵力,先攻克新保安、张家口,接着攻克天津,由于党的努力争取,北平守军接受和平改编。

1949年,平津战役结束后,他随部队南下,在江西、广东等,打了不少战役,打了不少胜仗。在德州剿匪中,又受了几次伤。

当兵十来年,他参加战役无数,打胜仗无数,身上挨子弹12处。至今,体内仍有6块弹片,在阴天下雨时折磨他。

我在采访他时问他,你当兵不怕死为了什么?他斩钉截铁地说:“为了中国人民得解放,死也心甘情愿。”

退伍不褪色,奋进不懈怠,不怕苦,不怕累,与群众一样;当场长,没架子,不摆谱;负责基建,想得是干部职工住房,钱少,没木没钢,就拱窑洞,让大家有房住。

从部队转业到农场离休17年来,他始终保持军人的革命本色,兢兢业业工作,清清白白做人,以脚踏实地、雷厉风行、勤学好思、多谋善断、真情为民的优秀品质和卓越工作成就而享誉场里,被群众称为是“退伍不褪色”的人民好公仆。

1970年,刘忠志从部队转业到虞乡农场(现在的虞乡劳教所),任生产组组长。当时,农场的地是把伍姓湖的水放到黄河后,而开垦出来的田地。夏天水汪汪,冬春白茫茫。多数地盐碱很大,别说长粮食,连盐蒿都不长。为改造盐碱地,他把官架子扔得很远,每天和工人们一起在地里,挖渠排碱,披星戴月。中午吃在地里,每天挖土十几方。大干苦干,奋战3年,使万亩荒田变为良田。由于长期站在水里赤脚挖土,他的脚是怕热不怕冷。至今,他春夏秋冬不穿袜子,人送雅号:“赤脚大仙”。

1974年,他任虞乡农场副场长,分管基建工作。那时,场里盖房都有劳改局拨款,专款专用。可拨的款有限,再加上20世纪70年代,买木料和钢材都是计划分配,根本解决不了干部、职工和家属的住房问题。面对重重困难,他善动脑筋,向农村学习,利用本场土地,建议场里开办砖瓦厂,自己烧自己用。没有木料、钢材,他吸取平陆、芮城百姓挖窑洞的办法,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平地盖窑洞,除门窗是木料和钢材外,其余全部是砖石。

采访时,我问他:“你怎么想出来盖窑洞?”他说:“逼得。钱有数,木材和钢材不多,干部、职工和家属要住房,不盖窑洞盖什么?

盖窑洞难于盖房,为保证安全,确保质量,他成天工作在建筑工地。按他的话说,就是千年大计,质量第一。

现在,刘忠志场长带领工人盖得20多排窑洞仍然还在,冬暖夏凉,住人可舒服了。

离休不离岗,离岗不离心,传承伟业,只争朝夕,发挥余热,奉献毕生精力。

1984年,刘忠志场长(也是所长)荣光离休,那年他61岁。按说辛苦了多半生,应该歇一歇,享享清福,安度晚年了。可他闲不住。一有空就研究建筑,什么房向阳,什么房抗震,他心里都有数。大家说他是活到老学到老。一有时间他就到建筑工地转悠,发现建筑中存在问题,他会告诉工人师傅们,或及时给分管领导反映,有效地促进了所里建筑质量。

刘所长人生坎坷,经历曲折,是一面很好的红色教育旗帜。离休后,学校、党委、团委、劳教院等,经常邀请他给民警、职工、学生和劳教人员作报告。对每次邀请,他从没有推诿过,是积极地面对,是绘声绘色的给年轻人讲战争经历和艰苦传统,教育了不少人。

在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的发展历程中,他没有架子,不摆谱,用朴素的语言告诉大家要艰苦奋斗,听党的话,跟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好事。

想想刘忠志老人的一生,仿佛使我领略黄昏美景,眼前浮现出战争、建设、教育等一轴色彩浓烈的画卷,只见夕阳的光辉洒满山头,万条金线接天浮动,桔红色的晚霞就像燃烧的火焰,闪烁着向我飘来,让我激扬地写出了刘老“本分”的人生。

春天到了,岁月之树又将增加一圈年轮,万木苏醒的春天已经降临人间。老树又要冒出新芽,吐露春意。有所期待的人生,总是美好的。愿刘忠志老人古稀之年,继续书写壮心不已的新篇章。

最新评论

QQ|本站简介|联系我们|手机版|宇新科技 手机(V):13904299632 21122402000158 辽ICP备14018580号

GMT+8, 2024-5-11 01:19 , Processed in 0.01730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