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查警号
宇新网 首页 生活百科 科技发展 查看内容

“人造儿”开创基因工程新纪元

2010-5-26 21:0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51| 评论: 0

美国科学家造出“人造生命”的科学新闻引起广泛关注,此文对此进行了进一步解读

近日,美国私立科研机构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人工合成了一种名为蕈状支原体的细菌DNA,并将其植入另一个内部被掏空的、名为山羊支原体的细菌体内,于是,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单细胞细菌诞生了,项目的负责人J·克雷格·文特尔将这种“人造生命”起名为“辛西娅”(Synthia,意为“人造儿”)。

这个报告的面世,被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为,世界首例人造生命诞生。

面对这一爆炸式科学新闻,舆论一片哗然,许多人关注由此引发的伦理问题,担心所谓的人造生命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潘多拉魔盒”被打开之说再次甚嚣尘上。

还是先让我们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人造儿”真的是首次化学合成的生命吗?

事实上,在这个事件中,一共有三个角色:

角色之一:一种名叫丝状支原体的细菌,典型的低级生物,所含基因组大约也就几百个基因,所以相对容易被破解,它的使命就是提供人造基因组需要的DNA片段。科学家将来自丝状支原体的DNA片断重新排列,组合,最终拼合成能够重新表达的完整基因组,这就是世界上首个人造的、有活力的基因组。


角色之二:一种名叫山羊支原体的细菌,同样属于一种种很低级的细菌生物,它的任务就是提供类似“借壳生蛋”的那个“壳”。实验中,山羊支原体的DNA要被移除,这意味着它们内部基本被掏空,只剩细胞膜,但仍保留维持细胞分裂所需要的营养。科学家将人工合成的基因组偷梁换柱,注入它的细胞内,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终于使人造基因组发挥作用,在它的控制下,细胞恢复自我繁殖能力,于是有了

角色之三:具有称为蕈状支原体的细菌DNA的 “人造儿”。

由于“人造儿”的产生,仍然没有脱离遗传物质从一种生物细胞转入另一种活生物细胞的俗套,专业人士普遍认为,“人造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生物,因为没有活细胞的参与,仅靠纯化学方法,从无机物变成有机物,继而合成生命,目前的科学水平下,还是不太可能办到的。

尽管如此,“人造儿”的诞生,仍然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人造儿”的基因组,是人类合成的第一个有活力的基因组。过去科学家实施基因工程,往往是针对一个或几个基因,“人造儿”的诞生,标志人类已经可以在整个基因组水平上进行生命的改造了。因此,作为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因工程将从此进入基因组时代。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

面对公众对人造生命的恐慌情绪,许多专家已经给出了比较客观的解释。事实上,人类驾驭生命本领的提高,还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人类对生命的了解还很肤浅,真正意义上的制造生命,也许还仅仅是个遥远的梦。不过多数人认为,对于科学研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防患于未然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对类似的生物工程实验,特别要加强管理。

 

QQ|本站简介|联系我们|手机版|宇新科技 手机(V):13904299632 21122402000158 辽ICP备14018580号

GMT+8, 2024-5-4 02:17 , Processed in 0.01793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