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查警号
宇新网 首页 工作报道 劳教工作 查看内容

探究未成年人违法原因及对策

2007-6-15 10:1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20| 评论: 0

内容提要: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未成年人犯呈现低龄化,成人化、智能化,团伙化,侵财、暴力化的特点,究其原因是心理发展不成熟,家庭教育不当,学校教育疏漏,不良社会环境的熏染,法律意识淡薄,司法机关等打击与预防的偏颇,监护制度存在硬伤等,面对这些问题,应从加强宣传,完善法制,形成防治合力,重视家庭、学校的法制教育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几个方面进行预防,从而切实降低未成年人的犯罪率,减少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关键词]未成年 犯罪 诱因与预防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了人们世界观、价值观的不断变化,使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社会问题也随着凸现出来,未成年人违法行为也随之增多,社会危害程度不断升级,并呈现出低龄化,成人化、智能化,团伙化,侵财、暴力化的特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日益成为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成年人违法行为分析

1、自我同一性危机是造成未成年人违法的心理原因。青少年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是一个从幼稚瞢懂的儿童向理智的青年的过度时期,他们的思想、行为已由年幼时期的依赖、顺从开始变得独立、成熟,热情中藏着冲动的鲁莽,幻想中包含着叛逆和迷茫,叛逆、模仿求知欲、自尊心都在这一时期出现,成功欲望和独立意识不断增强,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思想上欲挣脱束缚,喜欢模仿,行为上往往进行大胆的尝试,但思想还不成熟,辩别能力差,容易受不良文化,思想的影响,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失败、容易灰心丧气,甚至自暴自弃。这被心理学称这“自我同一性”矛盾。正是由于这种身心发展的“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加之外界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失当,使青少年对外面世界的抗干扰能力显得相当脆弱,一旦遇到外部不良因素的刺激,很容易做出越轨的举动。

2006年,在四川资阳地区发生年仅十四岁的未成年女,投毒致其祖父死亡一案,仅仅是其父母不同意该女弃学到城市打工。其女在后来自诉动机时,仅仅也认为投毒的行为是威胁一下父母。未成年人违法行为产生的动机,主要是心理品格不成熟,是非判别能力差,对自身行为的性质和后果缺乏足够的判别能力,对一些社会现象认识不清,是非观、价值观扭曲,甚至以丑为美,成为犯罪的心理基础。同时,未成年人由于体格差,心理不成熟,处于"犯罪危险年龄"段,容易导致交友不当,受到社会不良分子的引诱和利用,参与犯罪活动。

2、亲情与家庭教育的失范是造成未成年人违法的外部原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家长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家庭教育与亲情教育不当,如:家长不良言行的熏染以及教育方法不当等都极有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违法。亲情与家庭教育的失范主要有:一是亲情的过份关注。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地家长的保护中,养成了恃强、自我、不计后果的性格,在生活中,父母对孩子表现出的这些行为不给予有效的引导,往往形成偏袒纵容,由于过分的溺爱,导致孩子将一些不良行为带到社会交往上,导致违法行为的发生。二是严厉过分。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严肃,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厉之下出才子,对孩子只有命令式的教育,动辄批评指责,威严有余而慈爱不足。让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情,需求得不到满足,形成孩子在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情感淡漠。为了情感上的满足,在家庭之外寻找安慰,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走上违法道路。三是家庭教育脱节。一些家长忙于应付工作,或缺乏责任心,对孩子的教育采取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任其发展。长久下来孩子形成了诸多不良行为,这是导致孩子走上违法道路的一个重要因素。四是家庭不和睦。一部分有违法行为的未成年人的家庭环境不好。父母的失和,给孩子造成孤独感和不安全感。这也是诱使孩子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五是缺失的亲情。一些孩子因父母离异,或者继父养母之类的原因,在家庭教育方面,一些父母将离异的内疚转借到对孩子的纵容、溺爱上,让他们得不到良好知为的引导,反而加深了不良行为的养成。另外一些家庭却将婚姻的失败的怒气发泄在孩子身上,缺乏父爱或母爱,导致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经有关人员调查,在72个未成年人的犯罪家庭中,其中58个家庭为离婚家庭,占总数的70.7%。六是不良的家庭的影响。一些家庭,其父母平时干些伤风败俗或非法的勾当,或给孩子灌输一些不道德的教育,让孩子在未成年时期发生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偏离,其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也就在所难免。还有些家长违背《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擅自不让孩子读书,让孩子失去学校教育的机会,过早的进入社会,这是有些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方面。七是观念与社会背离的家庭。一些家长唯钱、权是上,只图赚钱或升官,不考虑子女的成长,以为有了大钱或大权就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殊不知,孩子为祸社会,你的钱和权都是徒劳。在生存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家教功能却正在进一步的弱化。家长们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抱着重智力开发,轻道德培养的心态,在教育方法和内容上欠妥,这些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对青少年人产生了不良影响。

3、学校教育的疏漏和社会环境的熏染,使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没有得到有效根治。

(1)学校强调应试教育,未成年人的素质教育强差人意。素质教育虽已实施多年,但一些学校在具体操作上还未摆脱应试教育的工作格局。为了追求升学率,将学生分化为优生、差生。学校对优生的重视程度远超过了对差生的重视。长此以往,使被列为“差生”的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极易造成一些学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这些差生为了寻求归属感,结成群体,共同反抗学校的教育。他们让家长伤心,教师头痛。他们极易受社会的不良影响,走上违法道路。(2)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学校唯分数论现象存在,只要分数好就可以代替所有的好。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不力或缺乏针对性、实效性,造成部分学生法制意识谈薄,学习目的不正确,思想空虚,道德不健全,没有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是对后进生缺少关怀和帮助,批评较多关心较少,导致他们自暴自弃,厌学、逃学、辍学,这些学生过早涉足社会,一旦碰上滋生违法犯罪的温床,他们就成了“牺牲品”。在对300百名有不良形为学生的调查中,有182名是学校的“差生”。其中学生张某,因成绩差,长期未完成作业。因为长期请家长,自己也觉得无脸见人。14岁就逃学,与社会上不法人员关系密切,后参加一起抢劫,被决定劳动教养。

近年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严重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让一些缺乏“免疫力”的青少年在潜意识里产生了羡慕和模仿的冲动,渴望过上“灯红酒绿、自由自在”的生活, 一些网吧违法对未成年人开放,使有追求新异心理而又缺乏是非判断力的未成年人涉足其中,荒废学业、越陷越深。缺乏自治能力的未成年人为了满足享乐和刺激,在经济上无法保障时,便进行盗窃,抢劫等犯罪活动,由小到大不能自拨,成为“黄赌毒”的浮虏。所谓“教育十年功,不如社会一分钟”讲的就是不良的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成长的严重影响。不良的社会环境诱发了未成年人的错误思想倾向,一旦错误的思想认识占据其头脑,就有可能诱使其犯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朦胧的人生观。当今许多青少年把“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极端利已主义原则作为自己的处世哲学,把“活着就是为了享乐”奉为人生信条。为了满足自己吃、喝、玩、乐的欲望,把做人的道德、崇高的理想抛诸脑后。二是江湖义气的友谊观。江湖义气是青少年犯结伙成帮的纽带,也是他们的一支精神支柱。三是亡命称霸的英雄观。受到黑帮电影的影响,我们的未成年人盲目崇拜亡命称霸的英雄,把凶狠好斗、心狠手辣、视生命为儿戏看作是“英雄”,蔑视社会秩序,公开向法律挑战。四是盲目冲动的淫乐观。有些青少年受格调低下的小报和色情书刊、录象的影响、腐蚀,色情欲膨胀,整天想入非非,最后走入性犯罪的泥坑。

4、监护制度存在硬伤,未成年人保护乏力。现今我国的监护制度仍然存在问题:一是缺少监护监督机构监护制度执行中被打折扣;二是责任追究环节缺位,监护人违法难被法律制裁;三是民政部等机构各有专职难以承担监护人职责。由于监护制度的缺失,致使五类儿童缺乏有效的监护人保护,这都为未成年人犯罪埋下了隐患:1.被救助儿童“不愿回到父母身边”;2.流浪儿童无人监护被人利用犯罪;3.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感觉“被遗弃”;4.服刑人员子女受到歧视成为“准孤儿”;5.被拐儿童监护问题难到了公安,愁煞了福利院。

二、对未成年人违法行为的预防

未成年人是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接班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关系每个家庭,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和谐发展。未成年人犯罪因素是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实践中,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根本在教育,关键在预防,其原则是“齐抓共管,综合治理,预防为主”。

1.加强宣传教育,多渠道、多形式,形成教育宣传合力。

以积极宣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为契机,使社会各界都认识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将未成年人的法制保护纳入地方行政工作。组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宣读团。利用社会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与司法机关建立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基地,让未成年人通过违法人员的现身说法达到警示教育的目的。

2.创建青少年活动社区,用主流文化影响未成年人的“三观”当代未成年人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动手能力较强。他们生活的社区对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有很大有影响,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力量,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行为。

青少年活动社区可以在学校、未成年人居住街道开展工作,组织青少年参加健康的团队活动。发挥社区工作人员的能动性,开展社区内的法制、环保、公益等活动,组织青少年进行讨论都是促进未成年健康成长的有利条件。

目前,由于未成年人多是独生子,他们对人际交往、社会活动极具向往。在调查了解中,有64%的未成年人希望能在类似社区的活动中,能有未成年的活动场所。未成年人活动社区可以满足他们渴望了解社会、确立与主流社会相符的“三观”。由于社区活动的组织性,未成年人结成各种兴趣团体的时机成熟,这些团体可以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引领下,培养正确的是非能力,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

3.加强社会“防护林”工程建设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条规定:“预防青少年人犯罪,在各级人民政府组织领导下,实行综合治理。”各有关部门要“共同参与,各负其责,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防护林”工程建设,首先要以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化全社会的道德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其次要加强文化市场、娱乐场所管理,消除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文化和社会丑陋现象,净化社会环境,努力消除精神“污染源”。第三,司法机关要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综合分析惩罚与教育的利弊,慎捕、慎诉、慎判,尽量地给未成年人创造改过自新的机会。第四要强化预防,建立预防网络。家庭、学校、社会之间要建立社会化的预防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司法的合力作用,认真配合,让全社会都来重视、关心并投入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中来。第五要落实常抓、早抓、抓早的“三抓”措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条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根据这一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还应“常抓、早抓、抓早。”常抓就是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决不可忽冷热。早抓就是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从小抓起,从儿童就开始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走上健康向上的成长道路,用好的正确的东西占领他们的内心世界,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抓早就是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要及时预防和矫治,做到“防与治”结合。

4.完善相关法制建设,实施法治,充分发挥社会辅助力量。

对于儿童监护制度,专家们提出对策:一是设立专门福利性行政机构作为公职监护人;二是设立监护监督机构追究违法监护人的责任;三是完善监护制度专门立法救助保护特殊儿童;四是制定未成年人福利法体现“国家监护”原则。而在社会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志愿加入到对青少年的帮教挽救工作中来,他们深入家庭、社区、学校,甚至各种场所之中,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和扶助,对失足青少年进行监管和挽救。如果充分发挥这些社会力量,加强民间力量与政府的协同合作,增强合力,将有效的预防未成年犯罪的发生。

5.切实抓好校园育人树德的教育工程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七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常见多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学校教育要坚持德育为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加强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使学生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

(1)、以抓好素质教育为着力点,培养未成年人有法制意识。素质教育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审美,是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既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执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环节。学校以素质教育为先导,结合普法教育,让未成年人知晓法律、了解法律,做到守法、懂法。

(2)、“诗化”校园,营造未成年人成长有良好空间。学校除开设法制课而外,还应组织开展未成年人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比如以感恩教育为载体的道德教育,组织参观展览,观看预防未成年犯罪录像,编演普法、学法、用法的文艺节目,走进司法机关的未成年管教所,与少年犯结成帮教队子,一方面,让未成年人在帮教中,促进对其良好行为的养成。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同龄人的交谈,让其受到警示教育。召开主题班会等,帮助青少年树立遵纪守法观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在校园中积极营造师生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和谐的关系,使青少年生活在一个勤奋、求真、团结、友爱、互助的环境中,让学校的正义得到扶持,学生的人格受尊重,让他们的同情心、自尊心和爱心得到保护。

加大学校的发展,组织学生参加绿化活动,组织美化校园的有益活动,让未成年人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培养主人翁意识,培养未成年人对学校的浓厚情感,使其能自觉地接受学校教育。让学校在未成年人心中拥有诗样的情感,将学校当成人生起跑的地点、扬帆的港湾。

(3)、平等对待,关注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是老师头痛的对象。作为教师,在平等对待学生,给予每个未成年人健康发展的空间,充分尊重和发展未成年人的个性。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要坚持从“管”字出发,“教”字入手,在“帮”字上下功夫,杜绝讽刺挖苦,挖掘其亮点,发挥其特长,加强个别教育,时时敲警钟,通过耐心仔细的谈心谈话,潜移默化的感化学习困难的学生,让成绩差的与成绩好的学生结对;班主任、学校辅导同加强对有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教育;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与司法干警、法制校长结对等,帮助学习困难转化、进步。

6.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需求,进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

未成年人由于成长的原因,会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特点是:精力旺盛、情感奔放、富于热情。但感情易冲动,好赌气、争斗,认识能力迅速提高。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建立什么样的人生观,对未成年人走什么样的道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未成年人要注意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克服内向、孤僻、固执、多疑等不良性格。保持愉快的情绪,要遭受挫折时要学会调节自我的情绪,正确面对现实,把挫折心理引导到理智、积极、乐观的状态中,从挫折中解脱出来。

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应做到:(1)正确的自我观念。一个应对自我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举止得体,健康地发展自己,主动进行自我教育,坦然地面对生活,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避免在人生路上走弯路。(2)适度的抱负。了解社会对个人的要求,哪些是社会所允许的,哪些是社会不允许的。将个人发展的利弊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一方面,积极地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确定适当的抱负,发展自我。(3)个人与社会协调一致。将自己的需在、愿望与社会要求合理结合,以社会发展的主流文化相适应,谋求与社会的协调。(4)学会倾诉。不要有压抑自己的烦恼,学会与人交流,合理地发泄消极情绪,培养良好兴趣,对情绪起到良好的稳定作用。

参考文献:

①吕建国: 《奔向阳光地带》,四川教育出版社。

②覃卓颖、张鑫:《心理自疗》,吉林人民出版社。

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QQ|本站简介|联系我们|手机版|宇新科技 手机(V):13904299632 21122402000158 辽ICP备14018580号

GMT+8, 2024-5-17 16:47 , Processed in 0.01611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