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查警号
宇新网 首页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基层劳教单位民警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2007-8-30 20:3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26| 评论: 0|原作者: 湖北省沙洋劳教所 张光锐 余功才|来自: 司法网

摘要: 为了切实掌握基层劳教单位民警心理健康状况,深入分析威胁民警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研讨维护民警心理健康的工作机制,从以人为本的高度,切实加大从优待警力度,大力加强基层民警队伍建设。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劳教大(中)队,乃劳教工作得失成败的基石所在。为了切实掌握基层劳教单位民警心理健康状况,深入分析威胁民警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研讨维护民警心理健康的工作机制,从以人为本的高度,切实加大从优待警力度,大力加强基层民警队伍建设。为此,我们对基层劳教单位民警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并结合调研情况,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基层劳教单位全体民警,平均年龄40岁;男性民警占71.71%;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民警占63.70%;已婚民警占95.5%,其中,双方都是公务员的占49.10%。

(二)调查实施情况

调查采用Cattell-16PF(修订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和《民警心理健康调查问卷》(以下简称问卷)相结合进行。其中,《民警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共15道题目,内容涉及民警的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以无记名答题方式进行。Cattell-16PF测试以编码形式记名,个人代码由政工部门掌握。本次调查共发放量表、题册(含答题卡)和《问卷》各149份,收回有效答题卡142份,收回率为95.30%;收回有效《问卷》146份,收回率为97.99%。

二、调查结果

(一)Cattell-16PF量表调查结果

Cattell-16PF量表调查结果,与常模的比较:

总体特征:民警的个性心理(人格特征)呈现“9高7低”的特征,即: A(乐群性)、B(聪慧性)、I(敏感性)、L(怀疑性)、N(世故性)、O(忧虑性)、Q1(实验性)、Q2(独立性)、Q4(紧张性)等9个因子上的平均得分,高于常模平均分;C(稳定性)、E(持强性)、F(兴奋性)、G(有恒性)、H(敢为性)、M(幻想性)、Q3(自律性)等7个因子上的平均分,低于常模平均分。(见表1)

表1  民警16PF测试结果与常模的比较


结果显示与16PF常模相比,呈现“9高7低”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该所民警的心理健康水平是略低于正常人群的,总体来说,该所民警的人格特征表现为:乐群外向、富有财识、轻松兴奋、冒险敢为、精明能干、自律谨严、信赖随和,同时还表现出为:理智、看重实际、现实、合乎成规、安详、有自信心等,但也存在着权益敷衍,缺乏认真负责精神,以及保守、依赖、随群附众、好强固执的情形。造成这一问题可能原因在于基层民警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由于基层民警处于教育矫治第一线,面对的是特殊群体,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工作责任重,容易产生心理压力,与其他岗位民警相比,基层民警工作辛苦但待遇不高,所得与付出不成比例,易导致其心理失衡,应当引起民警及管理机关的高度重视。

(二)《问卷》调查结果

1、民警职业评价、职业满意度虽然表现为积极,但是,所占比例均呈分散状态,表现一定的职业倦怠趋势。问卷中设计的满意度、职业评价、职业选择3道题的测试结果(图2)中,从总体上看,基本满意、辛苦但比较稳定、仍会选择该职业的占较高比例;满意和神圣而有价值的次之;不满意、待遇低却别无选择、不会选择的占有一定比例,从柱状3可明显看出,不满意的处于最低水平,仅占11.64%,而在职业选择上拿不定主意的现象比较明显,处于最高水平,所占比例达36.30%;少数民警对劳教工作立法和前景有所关注,占8.90%。

2、民警工作十分投入,在工作环境中常表现为紧张、焦虑、抑郁的心理状况。问卷中设计的工作态度、常规工作环境和突发性环境的测试结果表明:绝大部分民警工作主动、投入,能主动发挥聪明才智、加强责任心的民警分别占61.64%、77.40%;而在民警常规的值班(含值勤和副班)环境,睡得浅、第二天很疲倦的占较高比例,达到58.9%,与平常一样的仅占17.1%;在突发性环境单位突然来电的测试中,感到紧张、恐惧,可能自己工作有麻烦或单位出事了的占较高比例,占47.1%,高出平静接听电话的4个百分点。

图2 民警职业满意度、职业评价、职业选择结果柱状分布图

3、民警对于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真正对心理健康知识很了解的民警不多,仅占2.74%,不太了解的有相当一部分民警,占21.92%,相当于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民警的10倍,而对心理健康知识有些了解的民警虽然占较大比例,达到75.34%,但是,不乏只知皮毛的现象;另一方面,民警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和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求知欲望比较淡薄,仅有8.60%的民警希望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参加心理咨询活动来调整心理压力。

4、民警业余生活健康,趋于繁琐,心理压力排解方式亟待正确引导。在民警度过业余时间的主要方式的调查中,休闲娱乐的占43.15%,做家务的占 31.51%,教育子女的占15.75%,也有少部分民警回家办公、学习的,占 9.59%。缓解压力、发泄情绪的方式,主要是转移注意力,占56.16%,运动、压抑(喝酒、睡觉)、其他的,分别占15.07%、13.01%、15.75%。总体上看,民警业余生活的内容、方式是健康的、积极的,但是,本次调查的选项十分抽象,反映的问题欠深入具体,要真正使民警有限的业余时间,休闲有序、娱乐有度、排解适当,正确的引导任重道远。

5、民警主观愿望迫切而现实,建立健全民警心理健康工作机制迫在眉睫。在民警缓解心理压力的现实路径和调整心理的主要方式的调查中,落实从优待警政策、增加民警休息休假和外出考察培训的比例分别为62.64%、48.39%;其次,轮岗交流和提高劳教工作科学化水平也是民警期待得以解决的重要内容,分别占22.04%、17.03%。

三、讨论分析

(一)Cattell-16PF量表与《问卷》测试结果总体一致

在Cattell-16PF量表测试结果中,民警表现出的怀疑刚愎、自由、批评激进、自主、当机立断、情绪激动、权宜敷衍、畏缩退怯、现实、合乎成规、茅盾冲突、不明大体等特征,在《问卷》调查中有所表现和应证。如:在突发性环境单位突然来电的测试中,感到紧张、恐惧,担心自己工作有麻烦或单位出事了的情况出现较高比例、职业选择拿不定主意等现象,充分反映了民警多疑、不自信、矛盾冲突等特征,现实、合乎成规的特征在职业评价、主观愿望等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等等,表明本次测试具有较强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对于开展民警心理健康工作有普遍指导价值。

(二)民警个性特征中职业痕迹根深蒂固

1、特殊的人际关系是怀疑刚愎、自由、批评激进、自主、情绪激动等特征形成的根本。《问卷》调查中,基层劳教单位民警每月至少有180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要直接接触劳教人员,显然,民警与劳教人员之间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的矫治关系构成了劳教人民警察人际关系的典型特征。而劳教人员这个特殊的群体构成上的复杂性和劳教人民警察职业要求的特殊性,使民警在实施教育管理过程中经常要采取说理、批评,甚至是强制的手段。同时,劳教人员在接受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不乏阳奉阴违、表里不一的现象。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经年累月,促成了民警刚愎、激动的自我心理和“宁信其有,毋信其无”的多疑心理。

2、特殊的环境是权益敷衍,缺乏认真负责精神,以及保守、依赖、随群附众、好强固执等特征形成之关键。劳教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是要把劳教人员“管住、教好”,简单的“四个字”,包含了“实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职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培养遵纪守法、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切实保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和谐社会建设”的丰富内涵。民警在履行党和国家及人民所赋予的神圣职责时,确保安全稳定是前提,实现“四无”目标是基础。为此,司法部对劳教人员教育管理提出了“三大现场不离人 ,24小时不脱管”的明确要求。按照这个要求分析民警工作生活环境的特殊性:从警教比例看,根据警力配备比例的规定,中队民警+数量不低于常年劳教人员总数的8%,即:一个收容200名劳教人员的中队,应当配备民警16人。而这16名民警按照8小时工作制,不计算任何休息休假,“连轴转”式的实行“三班倒”的工作模式,每个班平均警力仅5.33人,也就说,5.33民警肩负着200名劳教人员“三大现场”的执法任务。而且,这个计算纯属于论理论上的数值计算,而在实践中,还有后勤服务等岗位分工的需要,同时,不少单位就连8%的警力配备也得不到保证,真正从事劳教人员“三大现场”直接执法活动的民警往往不足3人。从劳教人员构成看,隐性疾病、流窜作案、负案在教、“三假”、暴力倾向等劳教人员日益增多,影响安全稳定的传统与非传统因素不断增大,教育矫治难度日益增大。从工作的要求看,民警在执法要求上要做到依法、严格、科学、文明,在效果上底线是不发生“四无”安全事故,确保安全稳定,同时,要尽可能保证不发生违纪违规问题或案件。在执法上稍有闪失,轻则组织批评教育,重则要受到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甚至可能导致追究法律责任,后果不堪设想。从民警生活空间看,基层民警基本处于家庭——大队“两点一线”式的生活空间,交往对象除了家人和同事,就是劳教人员,单调乏味,紧张而缺乏激情,卖力而缺乏动力。综上分析表明:一方面,基层劳教单位警力严重不足,工作任务繁重,另一方面,管理教育对象复杂,工作压力巨大,同时,工作要求高,民警生活圈子小,个人占有的自由时间少,更新知识、更新观念缺乏时间和空间,难以与时俱进。民警工作、生活环境呈现高风险、高压力、高封闭的典型特点。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在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中,权衡利弊、胆怯畏缩是常有的心态,并且,高封闭的工作、生活空间,使民警知识、观念及思维方式得不到及时更新,面对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和管教对象的新情况、新特点,民警更显底气不足,不仅畏缩退怯心理不断升级,而且,甘愿墨守成规,陷入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的窘迫境地,致使执法效果处于被动局面,风险也进一步升级,形成恶性循环,在民警心灵上构成不堪重负的压力。

3、多重角色的职业要求制约了健康人格特征的形成和发展。“教育、感化、挽救”的劳教工作方针和“三像”指示,对劳教人民警察职业要求作出了总体概括。为此,劳教人民警察在实施执法活动过程中,必须扮演一本正经的管理者、循循善诱的教育者、无微不至的“服务者”等多重角色。这些角色各自表现不同特征,有时甚至是截然不同的方面。长期游离于这几种角色之间,往往使民警自我的认识混乱或出现偏差,而导致执法过程中无意识地出现一些偏差或违规行为。如:在民警处理吸毒类劳教人员会见物品的典型案例中,往往站在管理者和服务者两种角色之间来权衡,而忽视了教育者的角色,或严格执行规定而忽视说理,不以理服人;或失之于宽,导致违反规定。两种情形导致的可能后果,一是被管理者从内心产生对立情绪,更加难以管理;二是违反规定,轻则受到组织的批评,由于疏忽导致后果的,还要承担执法过错责任。两种结果,往往都是使民警陷于“难做人,人难做”的哀叹声中。

(三)矛盾冲突在比较中不断升级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50%的民警选择了落实从优待警的相关选项。从这个比例来看,对于当前从优待警政策满意和抱以更高期望的民警各占一半。事实上,从纵向比较来看,该所坚持以人为本,以积极措施竭力解决民警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最大限度地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民警职工,赢得了较好口碑。难道真的人心不足吗?并不是如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横向比较的差距使“幸福指数”跌落。从单位内部来看,在岗位分工的风险大小、任务轻重和苦乐程度的比较中,少数民警有失落感,情绪低调;在家庭经济构成的比较中,单职工(一方非公务员)的民警经济保障差距,背负较大压力。从系统内部来看,与兄弟单位比较,无论是工资福利待遇、工作生活环境,还是政治待遇、辛苦程度等方面的差距,都成为刺激“人心思走”的敏感因素,走不了的,自卑、失落心理便会油然而生,悲观、厌战情绪也不断升级。从系统外部来看,各种待遇比劳教工作人民警察好的行业比比皆是,工作轻松自如的更是屈指可数,民警在与昔日同事、亲友、同学的交往过程中,常常会感到清苦的环境、微薄收入在人前难以昂首等等。这些比较,使民警感到社会地位与法律地位不对等,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不足,挫折感有余,在心理上形成较大落差,不仅严重扼杀了民警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使民警心理矛盾冲突加剧,严重威胁民警的身心健康。

四、对策建议

综上调查分析:基层劳教单位民警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正常水平,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缓解、调适、维护民警心理健康,关键要在心理可塑性上下功夫,从以人为本的高度,建立完善教育、排解、体检、干预、保障等心理健康工作机制,标本兼治,切实保障民警身心健康,全面推动基层民警队伍建设。

 (一)建立健全民警健康教育机制

人的心理可塑性强,常常受自我意识、环境因素、他人意志的左右,推动民警心理健康工作要针对民警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甚微的实际,坚持教育为本,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传授知识和方法,实现知、行、意的和谐统一。一是要坚持教育为本的理念,多渠道传播心理健康知识。邀请心理学专家、教授以作报告、讲座或举办培训班的形式向民警普及心理学知识;通过网络、报纸、广播、宣传栏、“警情日记”等宣传手段普及心理学知识。二是要立足于认知能力培养,多层面科学认识自我。联合社会心理工作者或者有关心理咨询机构在劳教场所开展心理门诊、开通心理咨询热线,让心理咨询走近一线民警,为民警倾吐心声、疏导郁闷与焦虑等不良情绪、舒缓工作家庭压力创造条件;开设心理能力训练课程,心理训练课程将更有利于提高民警的自我调适能力和对团队的信任,提高民警内在的自我认知和调适能力,增强心理免疫力,从源头上杜绝民警心理产生问题。三是要立足于教授方法,多手段科学控制自我。可通过直接从事对劳教人员的心理矫治工作,在实践中掌握心理学知识和心理调控技能;可通过心理专家对民警进行角色扮演和自信心训练,使民警掌握正确应激的技巧和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提高积极性。常用的方法有放松训练,时间管理技巧,目标细化,认知重建策略和反思等。四是大力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民警要与社会保持适当接触,进行有益的休闲活动;严格遵守禁酒令和有关禁令,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性,如酗酒、熬夜、赌博等等。

(二)建立健全民警心理压力排解机制

劳教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从严治警和从优待警相结合,帮助基础解决比较突出的问题,真正让基层民警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一是要循序渐进,切实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在尽可能增加在职民警数量的同时,努力通过各种方法,进一步充实基层一线警力,提高一线警教比例,使基层民警有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教育矫治工作中。二是加大安全防范硬件投入。积极推进科技强警,在物防技防投入上,合理配置和使用警力,让民警从“严防死守”的工作模式中走出来,最大限度地减轻民警在安全防范上的生理、心理压力和工作负荷。三是积极落实从优待警措施。积极争取条件提高民警职级待遇,缓解民警前途压力;落实超时工资补贴,使基层民警的超额付出得到切实回报;通过旅游疗养、拓展训练、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使民警开阔视野,愉悦身心;创造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陶冶民警情操;探索民警学习工作休息新模式,确保基层民警休息正常化;认真落实谈心制度,切实帮助民警排忧解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及时化解民警的消极心理情绪;优化人际关系,建立新型的、和谐的警教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和家庭关系,营造良好的警营文化氛围,为民警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释放心灵的休闲空间。

(三)建立健全民警心理健康体检机制

建立健全民警心理健康体检工作制度,每季度在全体民警中开展一次心理健康调查摸底,及时了解每个时期、每一阶段民警的心理状态,便于发现问题、找准症结、对症下药。近年来,该所有关部门通过使用生活事件量表、明尼苏达量表等心理测验量表对全所民警进行基本的健康测试,初步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主要内容有:一是劳教人民警察的生活史、主要生活事件、对待工作的态度以及工作信心。二是劳教人民警察首次心理健康测试情况记录、谈话内容、心理健康分析与初次诊断和心理治疗建议;三是劳教人民警察心理健康测试资料;四是每次通过心理健康测试后的心理变化情况。建立健全收集、了解和分析民警心理健康状况的专门力量和工作机制,定期对民警进行心理健康、心理适应性、性格等多项测试,作出评估,记入心理健康档案,把民警心理健康工作作为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年度考核。

(四)建立健全心理问题干预机制

主动干预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积极措施,对民警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掌握、干预、疏导,是实施民警心理素质建设的关键。一是加强心理训练硬件设施和制度建设。建立专门的民警心理训练基地,设立心理咨询室、诊疗室、宣泄室等,不断加强相关心理训练基础设施建设,在专家的指导下对民警开展观察能力训练、心理情境适应训练和自我心理调控能力训练等心理训练课程。二是建立民警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在发生劳教人员脱逃、所内案件、强制处理劳教人员违规行为等情况下,相关民警必须接受组织的心理调整,及时实施心理干预,由心理学专家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民警及时进行心理修复,缓解其不良情绪,帮助其尽快恢复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三是启动心理咨询和援助工作。一方面要教育民警消除偏见和误解,在遇到心理问题不能自行调适时要主动迈出求询的步伐,向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学专家求助。另一方面要积极搭建心理援助的平台,在心理普查、切实掌握民警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的开展针对性的咨询和援助工作,为提供援助,帮助有心理问题的民警走出心理误区,积极面对现实。

(五)建立健全民警心理健康工作保障机制

民警心理健康工作作为民警队伍建设的一项新的任务和内容,不仅要加强组织领导,而且要量力分步投入,逐步建立健全基本的保障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一是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保障体系。要结合民警心理健康工作和劳教人员心理矫治工作的需要,建立局所两级心理健康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有侧重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其中,局级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重点要突出:理论研究、总体规划、业务指导和培训、心理危机干预等职能;所级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则着重于对民警、劳教人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调查分析等具体工作。二是要建立完善必备的物资保障体系。签于目前硬件投入和制度建设比较薄弱,建议通过与专门心理咨询机构合作、聘请、购买服务等形式,设立民警心理健康中心,促进心理健康工作规范、高效地运行。同时,要着眼长远,要着眼长远,整体规划,整合资源,分步投入,在开通省局级心理健康热线同时,结合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更加便捷高效的教育、咨询平台。三是建立必备的人才保障体系。心理健康工作专业性强,职业要求高,仅仅停留在“乡土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上,远远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一方面要注重培、引结合,在加强现有业务骨干培养的同时,要适时引进必要的科班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局级业务部门要建立与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之间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强双向交流,保证稳定的智力支持。

QQ|本站简介|联系我们|手机版|宇新科技 手机(V):13904299632 21122402000158 辽ICP备14018580号

GMT+8, 2024-5-16 12:01 , Processed in 0.01607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